位于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鼓樓立交橋西北角的將軍衙署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四年(1739年)間,是清代綏遠城主體建筑之一。作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級博物館、AAA級旅游景區,將軍衙署每天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將軍衙署全景圖
將軍衙署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三路。中路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一字形照壁、府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共五進院落。這些建筑是綏遠城軍政事物核心所在,展示的是清代綏遠城將軍府復原陳列,其建筑功能完全按照一品府衙“前朝后寢”的規制建成,以清·綏遠城將軍衙署的歷史發展為主要脈絡,并且以中軸線建筑為主,以兩側廂房、耳房為輔,基本完整保留了清代官衙的建筑特征。
在將軍衙署府門外有一塊長24米、高4米,使用大青磚砌成的一字形照壁,照壁上方鑲嵌有“屏藩朔漠”四字匾額,匾額由第71任綏遠城將軍克蒙額于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親筆題寫,意為要像屏障、藩籬一樣保衛北部邊疆。大堂是將軍衙署內規格最高、面積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建筑,是將軍遇有重大活動才開啟。二堂是將軍日常處理公務的地方,三堂和四堂原屬將軍內宅,民國十三年(1924年)這兩處建筑被大火燒毀后重建,重建后其建筑形制有較大改變,堂內復原了綏遠城將軍的書房、客廳、寢室等設施,輔以家居陳設等精美的展品,再現了當時將軍起居生活的場景。
二堂為將軍日常處理公務的地方
三堂為將軍內宅
將軍衙署在近300年的風雨歷程中,曾幾易其主,在漫長歲月中一直扮演著綏遠地區軍政中心的角色。從乾隆二年(1737年)——宣統三年(1911年)這174年里是綏遠城將軍的辦公住所,共有79任將軍在此任職;民國期間,這里是國民政府在綏遠地區的政權中心,有18人20屆以都統、綏遠省主席等不同職銜在將軍衙署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綏遠省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曾在此辦公。在近三個世紀的春秋更替進程中,這處承載著青城厚重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進院內景
2003年6月30日,將軍衙署博物院對外開放。2017年 7月31日,經過文物本體保護工程、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文物展陳提升設計一體化工程施工后,重新對外免費開放?,F占地面積約2.64萬平方米,以清代將軍衙署古建筑群為主體,推出“復原陳列”作為長設展覽,同時推出“敕勒川記憶——綏遠記憶”老照片展、“崇德尚廉——廉政文化楹聯展”等臨時展覽,向社會展示呼和浩特歷史、綏遠城及將軍衙署歷史。
一座將軍府,半部青城史。將軍衙署古建筑群,猶如一部無言的史書,對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生的演變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珍貴史料。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將軍衙署記載著敕勒川這片土地近300年的歷史脈絡,埋藏著呼和浩特凝固的情感記憶。衙署的存在對見證各民族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民族團結、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記者 劉麗霞)